公告栏

《石油学报》第一期线上学术讲座成功举办

6月21日19:00-21:00,《石油学报》编辑部以线上直播形式成功举办第一期线上学术讲座,共约9000名科研人员通过《石油学报》视频号、腾讯会议和蔻享学术平台观看直播。举办线上学术讲座是编辑部充分吸收第九届编委会第二次会议精神,贯彻落实编委建议,以促进学报作者与读者之间快速交流与学习、扩大刊发论文学术影响、推动优秀论文更好宣传推广为初衷,制定实施的学术活动。编辑部邀请近期刊发的高影响力论文的作者以视频直播形式,以论文刊发内容为基础,展示论文相关主题的最新研究成果与认识,逐步打造《石油学报》学术讲座品牌。第一期学术讲座主讲嘉宾为中国石油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油学报》第九届编委会副主任徐凤银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原副校长秦勇教授,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石油学报》青年编委吴松涛高级工程师。

近年来,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取得明显进展,在大宁—吉县区块建成国内第一个百万吨级油气当量的深部煤层气田,深部煤层气表现出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中国石油学会徐凤银教授团队研究发现,大宁—吉县区块深部8号煤层具有大面积连续分布、厚度大、丰度高的有利资源条件,具有“源储一体、箱式封存”的成藏环境和有利保存条件,发育“高压力、高温度、高含气、高饱和、高游离”的独特成藏模式,具有“煤体结构好、脆性指数高、顶底板遮挡性强”的有利改造条件。明确了高资源丰度是煤层气井高产基础,有效改造体积是煤层气井高产关键,有效水平段长是煤层气井高产前提。建立了深部煤层气“广覆式生烃、箱式封闭、微构造调整、自生自储、毯式成藏”的富集成藏模式。

徐凤银教授系统梳理了我国煤层气特别是深部煤层气产业与勘探开发关键技术进展现状、存在问题与难点挑战,提出了发展战略和技术对策,建议深化深部煤层气理论与技术攻关,坚持“资源、技术、人才、政策和投资,以技术创新为主体、五位一体、协同创新”的管理理念,以推动我国煤层气产业快速实现高质量发展、形成煤层气大产业。



中国矿业大学秦勇教授深刻阐述了深部煤层气的界定及其科学内涵,认为煤层气领域的“深部”不仅是一种深度,更是一种地层状态,这种状态取决于地应力、地层温度及煤(有机)储层三重地层条件。深部煤层吸附性减弱及游离气含量增高是地层压力正效应与地层温度负效应之间动态平衡的结果;发现在深度剖面上地应力状态转折带附近存在煤层“高渗窗”,与深部煤层可改造性相关的地层温度、压力指标可能具有“门限”性质,温度补偿效应和变孔隙压缩系数效应可能使得深部煤层渗透率衰减速率显著降低。深部优质煤储层吸附气与游离气共同富集,有利区受控于含气性和渗透率两个方面,甜点区赋存在微构造高点和高气压/弱富水地带。深部煤层气产气潜力强大,其中,游离气—解吸气衔接段是关注重点。

        参考论文

           秦勇. 中国深部煤层气地质研究进展[J]. 石油学报, 2023, 44(11): 1791-1811.

         Qin Yong. Progress on geological research of deep coalbed methane in China[J]. Acta Petrolei Sinica, 2023, 44(11): 1791-1811.




页岩油具有“原生源储”的富集特征,在微米—纳米级孔-缝系统内油气赋存与产出机理复杂。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吴松涛高级工程师提出页岩油地质评价的实验方法要实现从烃源岩向储层、从生烃能力向储烃能力、从排烃能力向产烃能力的转变。当前,页岩油地质评价实验技术的发展面临3方面挑战:①细粒沉积矿物成分复杂,不同尺度储层准确表征难度大;②页岩储层在有机-无机复合作用控制下的孔隙演化和烃类赋存机理复杂,油气可动性评价难度大;③实验室难以完全复制地下真实的地质条件,实验评价的准确性有待提高。页岩油地质评价实验方法的下一步研发重点包括加强原位、精细化、跨尺度实验装置与评价方法的研发,加强页岩关键属性动态演化评价方法以及现场实验室建设与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的研发,以提高实验室表征精度、预测精度与现场应用力度。

参考论文



用户登录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访问总数:

今日访问:

当前在线:

请使用Edge、Firefox、Chrome 浏览器登录系统。如果使用其他浏览器,请查看使用帮助